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动态>>行业新闻
3万亿盛宴开席在即 生物制药行业连获“强心剂”

2011-11-24
来源 医药网  作者:宦璐


  生意社11月24日讯 一支30μg(微克,1微克等于一百万分之一克)的药物,每瓶最高零售价为345元。钻石级的天价令人咋舌。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药物来源于老鼠的下颌,而一只清洁级老鼠的价格也就几元钱。
  与普药“战场”硝烟弥漫的乱局相比,生物医药俨然置身一片宁静深远的“蓝海”,高增长、大品种带来的诱惑实在难以阻挡。
  就连资本市场也被深深吸引。在11月14日开始的一周内,生物制药板块涨幅为1.87%,超越同期医药板块1.48%的平均涨幅。被业界视为指路明灯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于何时出台,一下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工信部一位参与起草该《规划》的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规划》已经定稿,并已向国家有关部门送审,将于12月初出台。
  据透露,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是主要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2万亿元。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将比“十一五”翻一番,达到400亿元。
  具体而言,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血液制品等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政策、市场双重驱动,生物医药3万亿盛宴即将开席。这片“蓝海”的空间难以想象倘若有人攻克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难题,那么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能赚多少钱?
  难怪,连比尔·盖茨都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高利润的吸引力
  探秘生物医药诞生地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秋日,记者来到北京经济开发区荣盛东街的一栋建筑前,这座4层小楼外表毫不起眼,却隐藏着一间间先进的制药“实验室”。
  与普通的药物工厂不同,这里没有刺鼻的味道,工作人员都身着洁白的大褂,生产车间更像是戒备森严的实验室。
  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不同的区域用黄色、绿色和红色来划分,产品的最终生产区是C级(洁净度最高),巨大的冻干机24小时不停地运转。
  仓库里,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被羽绒服包裹着,从一个常年低温(2-8摄氏度)的密闭冷库里,管理员取出了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面装着的,就是舒泰神(300204)的当家“花旦”苏肽生,一支30μg,每瓶的最高零售价格为345元。
  “新厂房马上就要落成投产,现在老工厂的产能有些不够。”舒泰神的生产负责人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老厂还没来得及招聘新工人,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不得不加班加点扩大产量。
  这是一种鼠神经生长因子药物,用于治疗神经损伤。毫不夸张地说,到2015年,这类药物面对的是一个2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
  目前在我国,除了舒泰神之外,还有海特集团、北大之路和丽珠集团(000513)等寥寥几家企业拥有同类产品。而舒泰神的市场份额早在2009年就超过了50%,留给竞争对手的空间并不多。
  今年三季度,舒泰神的业绩增长相当“养眼”:当季实现营业收入5393.10 万元,同比增长74.9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65.57 万元,同比增长106.7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药行业三季报的平均水平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63%,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1%。
  “其实三季度的增长属于正常水平,”公司董秘张洪山对全年业绩增长胸有成竹。他的信心来源于一线的销售人员。据了解,在苏肽生进入全国医保的背景下,公司目前已经从代理制向自营转变,一支自营团队正在建设中。
  在这个代表先进科技的行业,像舒泰神这样的高增长公司并非个案。
  今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行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为19.04%,远远领先于中国医药(600056)行业的其他子行业。
  一位投资界人士在仔细研究过天士力(600535)的新药“普佑克”后表示,相信这个重组人尿激酶原基因工程重组药的毛利率能达到95%以上。“简单地看,就是拿细胞进行培养来获得有效成分。几乎没什么成本。”该投资人士叹为观止。
  无独有偶,张洪山也向记者透露,苏肽生来源于老鼠的下颌,一只清洁级的老鼠的价格也就几元钱。
  “一种生物药的售价动辄上万元,而成本不过区区百元,如此暴利空间已是公开的秘密。”
  一位风投合伙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诸多外行人士也蜂拥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极度繁荣。但他同时提醒,尽管目前投资生物医药已是大势所趋,但成功几率非常低。
  “100个项目中能成功一个就不错了。仅研发就得投入至少几百万,投资一个GMP标准的生产车间高达1个亿。”该合伙人称,必须承受高投资、高风险的双重考验,才有望分享生物医药高利润的盛宴。
  大品种的爆发力
  政策倾力护航市场需求无忧
  生物医药迅猛发力,离不开大品种的特殊贡献。
  来自创业板的翰宇药业(300199)是多肽类生物制剂行业的龙头。作为中国生物医药营销领域的资深人士,公司营销副总刘煜曾参与研制推广全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在他看来,生物制剂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时间不长,有望保持持续高增长的态势。
  “全球多肽产品已达50个之多,市场规模上几百亿美元,而中国目前只有10几个,多肽制剂"钱途"无限。”刘煜说。
  多肽产品成为大品种是多种现实原因造成的。刘煜指出,近年来,由于老百姓饮食结构调整造成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导致肿瘤发病率增加,再加上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等因素,多肽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路无忧。
  “只有好的品种才是保证增长的确定性因素。”刘煜说。
  与之媲美,享有“生物导弹”之称的单克隆抗体产品因具有“精确”治疗疑难杂症的优势,也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
  数据显示,全球抗体药物的市场规模从1997年的3.1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40亿美元,13年来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1.13%。业内预计,随着“十二五”期间多项优惠政策保驾护航,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将逐步迎来单抗新药的黄金期。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抗体药物生产企业之一,中信国健总裁助理王锡林向记者介绍,公司主导产品“益赛普”已于2005年成功上市,是国内首个上市的全人源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国内抗风湿类生物制剂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于2006年实现对哥伦比亚的出口。
  另外,中信国健的单抗产品“健尼哌”主治器官移植排斥,已于今年4月上市。而抗肿瘤领域的数个重磅新药,也将在不远的将来陆续上市
  品种!品种!品种!对品种的选择成了衡量生物医药企业是否具有爆发式潜力的考量标准。
  民生证券行业研究员李平祝认为,“十二五”期间,大品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品种方面的创新和储备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放眼全球高科技生物医药行业,靠一个重磅品种起家,最后实现几十亿美元销售的公司比比皆是。”上海天士力公司副总经理赵群同样认为,品种选择对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从今年三季度起,在业内广泛征求意见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在“新药创制、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四个方面开展重大行动。具体包括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肝炎艾滋病防治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品种的产业化专项等。
  老总面对面
  皮鞋只有一双,穿坏了才想起来买新的;衣橱里没有正装,为了上市路演匆忙买了一套200元的西装;通宵不眠已是家常便饭,只为构思一个创新药的开发……
  舒泰神(300204)的创始人、总经理、公司实际控制人周志文总是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无论机构调研,抑或记者采访,他尽量婉转拒绝。这位低调的创业者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做大潜力品种以及开发新品种上。
  在内部会议上,“公司必须要开发出对患者真实有效的药物,其他药物再赚钱,也不做。”如此经营理念已成周志文的老生常谈。
  记者前往舒泰神进行采访的当天,周志文刚好送客出门,被记者拦住的他行色匆匆,依然不愿说得太多,他告诉记者:“舒泰神不擅长描绘未来能飞多高,或者飞多远,在中国的生物制药领域,这场马拉松比赛才刚刚开始。”
  而针对外界对舒泰神品种过于单一、能否保持高增长的顾虑,负责公司对外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的副总经理、董秘张洪山向记者一一解答。
  上海证券报:众所周知,生物制药的研发周期相当长,一旦研制成功,后继乏力等问题又成了“成长的烦恼”。目前,苏肽生一种药物占据了公司药物总比重的80%还多,舒泰神如何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
  张洪山:这个行业就是一个需要“熬时间”的行当,眼光必须放得长远再长远些。目前苏肽生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到今年底,该药物覆盖的医院有望扩张到2000家,相信未来的发展势头会更好。
  另外,公司还有一个小品种舒泰清,目前正在进军OTC(非处方药)市场,该药物同时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和美国胃肠内镜协会的标准认定,可以说是目前治疗便秘和清肠最有效、最安全的药物,未来公司将加大宣传力度,再度打响品牌。
  上海证券报:高风险、高投资是生物医药领域长期存在的特征。一旦失败,企业将面对投资者和市场的双重拷问。就舒泰神而言,未来的新增长点在哪里?
  张洪山:不同于普通企业,我们的生物医药审批走的是“快速通道”,不用排队。目前进行的抗艾滋和乙肝等领域的生物制药,虽然还没有到临床阶段,但相信这几个药的效果会非常显着,临床过程也会比预期有所缩短,市场可以拭目以待。
  上海证券报:为保证安全,新品种上市前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张洪山:新产品上马,必须有一支自有的具备系统化能力的队伍。从全球50强的企业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公司能通过代理模式做大。
  更关键的是坚持创新。靠一个仿制药撑起整片天空,是不现实的。未来能胜出的是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可以说,如何构建系统的研发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走进上市公司
  11月初,浦东新区张江高科(600895)技园,一辆有轨电车缓缓开过,令人顿生时空交错之感。天士力(600535)上海分公司就坐落于园区居里路。
  这里,坐落着我国目前最大的连续灌流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地;而作为基地所有者的天士力,则是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扶持的第一个生物医药类上市企业。
  大大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一个一直致力于现代中药创新研究的企业,居然在10年前就已介入生物医药,在这一先进创新领域进行研究,且屡结硕果。
  如今,“天士已经构建了一个"核心带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公司董事长阎希军告诉本报记者,在做专、做精、做强、做大现代中药的基础上,天士力还向特色化学药、高端生物药和专科医疗行业扩展,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主要领域的生命安全产业板块。
  言谈间,阎希军尽显对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视态度。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不断改变,治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大量出现,生物制药因其靶点准确、无副作用而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阎希军说。
  回顾漫长的“研发—产业化”过程,阎希军认为,在生物制药领域,可仿制的资源有限,不像其他药那样,可以“啃老”。如果企业不坚持创新,就没有新的来源。
  “天士力不会作"啃老"族,”阎希军坚定地表示,公司将走一条边介入,边创新的道路。他举例说,普佑克的上市,就是国家政策加速引导创新的结果,也是企业在效益驱动之下主动创新的成果。
  一种新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途需要克服层层关卡,漫长又忐忑。
  在阎希军看来,生物制药在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可谓巨大。“目前国内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只是建立了平台,尚未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阶段。”
  为打破瓶颈,上海天士力公司总经理李小强告诉记者,在不断扩大生物制药产业规模的同时,天士力还大力引进其他生物药在上海落地,快速开拓普佑克的临床适应症研究范围,将生物医药技术与现代中药创新有效结合,构筑生物医药创新链,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整体技术水平。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天士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文向记者透露,天士力将进一步加大国际化合作的步伐,目前公司已经与欧洲的生物制药巨头梅里埃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李文进一步指出,在加大医保覆盖、新农合政策执行到位的基础上,以及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的增长确定可期。
  记者手记
  在今年10月30日晚举行的天士力(600535)一类生物医药普佑克的上市庆典上,研发负责人员回想起长达十年的艰辛历程,禁不住潸然泪下。
  截至目前,天士力的普佑克是我国今年唯一获批上市的生物医药,其背后凝结着4.5亿元的高额投资和为期十年的“研发—产业化”之路。
  回报同样惊人。该药物在国内面临的唯一竞争对手是来自德国的TPA公司,也就是说,两家公司将共享中国每年数以亿级的特异性熔栓药物市场。
  以高投资、高风险、长周期和高回报为特征的、并一直蒙着神秘面纱的生物制药,没有挡住中国医药(600056)企业的步伐和激情。目前A股医药上市公司对生物技术药物开始全面布局。抗体产品与疫苗的研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更可喜的是,政策打响了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的“发令枪”。
  随着生物产业被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也成了资本角逐的热门领域。在上周召开的生物技术投资峰会上,资本界大佬纷纷捧场。多位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未来会将生物医药作为注资重点。银行界人士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将与生物药企密切合作。
  仅以北京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达255亿元,同比增幅22%。在37个工业领域中,排名第四。
  可以确定,在政策、市场的合力推动下,生物医药的这片浩瀚的蓝海,将掀起惊涛骇浪。其中,高增长、大品种带来的爆发力绝对会吸引无数眼球。

 

版权所有 © 2019 深圳市蓝桥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网站制作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润城大冲商务中心A座3101  电话:0755-26667633 传真:0755-26667633